close

《授秘歌》

無形無象,全體透空;應物自然,西山懸磐;

虎吼猿嗚,水清河靜;翻江播海,盡性立命。

詮釋 魏坤梁

一、歷史背景

許禹生弟子王新午著,1927年出版的《太極拳法闡宗》一書中有這樣一段敍述:“清末遺老宋書銘,精研易理,善太極拳,自言爲宋遠橋十七世孫,其拳法名‘三世七’,又名長拳,與十三勢太極拳大同小異,時年已七十。名家紀子修、吳鏗泉、劉恩綬、姜殿臣諸教師與宋推手,皆隨其所指而跌,奔騰其腕下莫能自持……於是紀與吳、許、劉諸師皆叩頭稱弟子,從學于宋。”

吳鏗泉先生(1870—1942)其時正當壯年,與其他拳家當時在北京(北平)都已頗負盛名,與年已耄耋之宋推手居然被任意擺弄,可見這位曾被袁世凱聘爲幕客的宋書銘先生拳術功夫已達爐火純青之候。吳圖南弟子于志鈞在《太極推手修煉》一書中說宋氏拳有與楊式太極拳不同的特點,吳鏗泉將其與楊式小架相融合從而編成了吳式太極拳。

據沈壽在他所校《太極拳譜》一書中說,宋書銘於1916年讓他弟子傳抄他家世代秘傳的拳譜,其中不少內容也是楊氏古譜中所沒有的,宋氏與楊氏也無交往歷史。另一方面,沈壽在《太極拳譜》一書中寫道:“又據前人考證認爲,宋書銘的基本拳法(包括太極推手在內)以及宗譜的一些拳訣,其理法均與當時在北京流傳的楊式太極拳相合。”宋書銘所具其先祖宋遠橋遺作《宋氏太極拳源流支派論》中指出:宋氏拳源流涉及到武當山,還可遠溯至唐代許宣平,而楊氏古譜《張三豐承留》一文指出:“授之至子來,字著宣平許。”

“宣平許”即“許宣平”的錯序稱謂,該語的大意是說張三豐集大成之太極拳,其源可遠溯至唐代許宣平。楊氏古譜在楊、吳兩家流傳至今,吳公藻在1936年出版的《太極拳講義》一書中指出,他家流傳的楊氏古譜是他祖父全佑(1834—1902)得傳于楊班侯。從內容分析,楊氏有些古譜應是楊露禪得傳于他的老師,然楊氏古譜和宋氏古譜在拳史源流上的敍述卻兩相吻合,均溯及張三豐和許宣平,所以宋氏拳與武當山太極拳一樣,和楊氏所傳太極拳實是在古代同宗同源而異流的太極拳。

太極拳《授秘歌》是宋氏所傳十首歌訣中的一首,《宋氏太極拳源流支派論》(可見于董英傑《太極拳釋義》一書)說此歌是明代武當山一被稱爲“夫子李”或被稱爲“麩子李”的道人授予同行于武當山的宋遠橋之友俞蓮舟,授時沒有歌名,後來宋與俞等七人又向武當山玉虛子道人學習“十三式”(即後人稱爲“太極拳 ”)

《三豐全書•後仙列傳》記述:“明正德年問,有楚人李夫子,名性子,入武當山修道,遇三豐授以丹法,後得正果。其言李夫子居武當山修道,以麥麩爲食而辟穀,人稱“麩子李”。文中所述李夫子情況與《宋氏太極拳源流支派論》所述相符,所以《授秘歌》其實也是張三豐一脈所傳。

據沈壽校《太極拳譜》說,現在所知最早收藏“授秘歌”的出版物是上世紀出版的《太極拳功解》一書,書內有“萬縣興隆街裕興昌印”字樣,書中此歌題名爲“授秘歌”,楊澄甫弟子于化行於 1935年出版的《武當真傳太極拳全書》(下文簡稱爲“於本”)中,此歌之名被易爲“太極拳之真義”,每句歌訣之後出現了四字注文;楊澄甫再傳弟子、師從田兆麟的陳炎林於1943年出版的《太極拳刀劍杆散手合編》(下文簡稱爲“炎本”)中,此歌亦收入其中,每句歌訣後的注文基本相同。此歌之名和注文究竟爲何人所加,現都已無從考據,但歌名、注文雖非夫子李所授,顯然也是對此歌深研有得之太極拳先人心悟之作,所以,自它們傳世之後,太極拳先輩無不十分關注,師從田兆麟,又師從楊澄甫、李景林,創編了被後人稱爲“葉氏太極拳”的葉大密先生于1967年八十歲時寫道:“此()系太極拳鍛煉到最高最深的境界,也是延年益壽的好方法,絕非庸俗、粗淺、魯莽,簡單之輩可能夢想得到的。”(見葉大密弟子金仁霖老師校注《柔克齋太極傳心錄》)此語可說是反映了真正步入太極拳之門者的共同心語。但是這首歌訣與注文措詞含蓄,許多人感到不知何意,本文試對其作些初步的探析和注釋。

二、試釋

()歌名試釋

“真義”和“秘”可稱高深奧妙真髓之理,“秘”也可稱自然界一些不爲人知的奇怪現象,孫祿堂先生在《拳意述真•練拳經驗及三派之精義》中說:“拳即是道……內中消息,知者多不肯言,不知者茫茫然莫解。”所指就是這種“真義”之“秘”。

世界上尚有許多常人所不知,或者匪夷所思,連現代科學也無法解釋的、甚至令人拒絕置信的現象存在著,例如一些國家的科考報告稱:在大洋幾千米深處某區域,那裏無光、無氧、高壓,充滿硫化氫等高毒,還有攝氏三四百度的高溫,然在這樣惡劣的環境裏,居然還生活著魚類等生物。這就是自然界中之“秘”。

楊氏古譜反復強調要性命雙修,文武兼修,文修包括靜功,武修包括八五十三勢長拳(後被稱爲“太極拳”),其中《張三豐以武事得道論》指出,只有文武性命雙修才能“自臻於日睿日智,乃聖乃神,所謂盡性立命,窮神達化在茲矣”。也即達到了太極拳經所謂的“階及神明”,《授秘歌》的末句即爲“盡性立命”,指的都是太極拳修煉的最終目標。性命雙修到高層次過程中,修煉者身上會發生常人想像不到的一些奇怪變化,即孫祿堂先生所說的“內中消息”,也即古人所謂的由內視返聽而得的“內景圖”。“太極拳真義”或“秘”,無疑指的就是這太極拳階及神明過程中的內景圖。

()歌訣試釋

夫子李所授歌訣全文爲:

無形無象,全體透空;應物自然,西山懸磐;

虎吼猿嗚,水清河靜;翻江播海,盡性立命。

 現逐字逐句試釋如下:

(1)無形無象

健康的年青人有身體輕盈的感覺,重病之人有軀體沈重的感覺,身體輕盈感反映生理狀態優良,生命力旺盛。道家內功(現代稱爲“氣功”)、太極拳修煉到高度入靜時,心理意識徹底消失,修煉者會有身體十分輕盈,甚至體重若失,飄然若仙,與天地融爲一體,物我皆忘的無比舒適愉悅感覺,反映這種情況的資料雖寥若晨星,但也並非絕無僅有,如孫祿堂先生在《練拳經驗及三派之精義》一文中說:“動作練時,內中四肢融融、綿綿虛空……以後甚至於睡熟而內中不動,內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周身融融和和,如沐如浴之景況……像在行止坐臥,四肢亦有發空之時,身中的情景異常舒暢……消除百病,精神有增無減。”

太極拳一代宗師楊澄甫先生十分鍾情于宋代蘇軾《前赤壁賦》中的一對詞“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文中的“馮”爲“憑”之通借字,音ping)並親書於條幅,顯然這是楊澄甫先生對他練拳過程的體驗抒發。楊澄甫先生再傳弟子、師從田兆麟的陳志進在《論太極拳的品格功用》一文中講到練拳時寫到:“……心中空空洞洞,思慮全無,如莊周之夢蝶,人蝶不分……”(見吳志青《太極正宗》等書)講的也是這種練拳時物我兩忘的體驗,文中的“莊周夢蝶”語出《莊子•齊物論》,說莊子在夢中變成了一隻蝴蝶,在大自然中逍遙自在地上下飛舞,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莊周,醒來後才知道自己是莊周,於是莊子苦苦思索:究竟自己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

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創編人,潛心於道家內功修煉的馮志強先生在《陳式太極拳入門》一書中寫到練拳高度入靜時說:“周身上下渾然不覺,四肢百骸蕩然無存,‘不知身之爲我,我之爲身’,惟有心中一片覺明景象……”將這種高度人靜時的感覺說的更加具體,這種“四肢百骸蕩然無存,不知身之爲我,我之爲身”的感覺不正是無形無象嗎?

於本該句的注文“己身忘之”,和炎本該句的注文“忘其有己”也正符合以上所述。

(2)全體透空

於、炎兩本此句爲“全身透空”,顯然與“全體透空”意思一致。

氣功和太極拳練到相當入靜階段時,皮膚觸覺的靈敏度必然逐漸提高,就如郝爲楨先生所說:“初層練習,身體如在水中,兩足踏地,周身與手足動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層練習,身體手足動作如在水中,而兩足已浮起不著地,如長泅者浮游其間皆自如也”(見孫祿堂《拳意述真》)。當然這種感覺的出現還必須是人的活動處於用意不用力的狀態中(注意語中之“意”並非“意識之意”),此外,人的先天性功能體呼吸也逐漸增強,人會感到全身通透舒暢,漸至感到人與大氣融爲一體,不知道自己身體的存在,這不就是“全體透空”嗎?“全體透空”也是對“無形無象”的進一步和另一側面的說明。

此句的注文,於本是“內外如一”,炎本是“內外爲一”,兩者正是這種自覺全身通透舒暢的說明。

(3)應物自然

太極拳懂勁功夫達到一定階段,人的運動功能和整體協調性被充分發揮,武術功夫漸達從心所欲的境界。不少真實軼事表明,許多著名拳家與一些太極高師推手,感到簡直“無手可推”,感到猶如被蛛網纏縛,又處處落空,動與不動都如將墜下深淵,恰如太極拳泰斗之一的李雅軒先生所說,有“驚心動魄、傾刻生死”之感(見陳龍驤等《楊氏太極拳法精解》)

功夫達神明階段的宗師甚至還會如孫祿堂先生在《拳意述真》中所說,“拳術至練虛合道,是將真意化到至虛之境,不動之時,內中寂然空虛無一動,其心至於忽然有不測之事,雖不見不聞而能覺而避之”。就他所知,李洛能、董海川、楊露禪、武禹襄先生就有這種不見不聞之知覺的功夫,此說是否真實且慢探討,不過有些自發動功功態中的人能不見不聞而避開障礙的事情,倒確實有不少人見到過。

孫祿堂先生在該書中還說,“功夫人於虛境而未到於至虛”的人,雖沒有不見不聞而能知覺的功夫,但“如外有不測之事,只要眼見耳聞,無論來者如何疾快,但能躲閃”。這樣的功夫,在一些武術軼事中的記述就很多了,就如楊澄甫先生在《在太極拳使用法》一書中所說:“練成之後,無須有心之變化,身受擊處自能應敵,心中不知,敵跌出矣,即爲不知手之舞之。”按現代生理學的觀點來分析,人的活動已不須由意識支配,純然屬於極靈敏的生理性的條件反射了。“應”有接受、應付、迎擊等義,“物”可泛指各種變化,“自然”爲不勉強、從容之意,以上所述,不正是“應物自然”嗎?換言之,也就是王宗岳拳論所說的“從心所欲”。

於、炎兩本該句的注文都是“隨心所欲”,正與上述相合。

(4)西山懸磬

中國傳統文化,包括中醫,將人的五臟六腑與陰陽、五行、方位、天干等相配合;臟腑互爲表裏,其中大腸與肺分屬陽陰和天干的庚辛,又同屬於瓦行的金和方位的西,所以肺可稱爲陰金、金髒或西髒;漢語自古以來都有借代修辭,如以“西湖”代“杭州”,以“巾幗”代“婦女”,以“秋波”代“美女的目光”等等,歌中“西山”中的“西”即肺臟,“山”即借代指人的胸部。因爲傳統認爲金藏於山中,胸中正容納金髒肺,山爲高地,胸部正爲軀體之上部。

古時“磬”、“罄”兩字通用,罄是古代一種像寺院裏懸挂著的直鍾那樣的敲擊樂器,中部全空,有句成語日“室如懸罄”,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其意就是室內徒存四壁,所以“懸罄”可形容空蕩虛無。道家內功和太極拳,要求人體達到虛空的最大部位就是胸部,所以,“西山懸磬”指的就是太極拳修煉達到高度人靜的某層次時,胸中無比空曠舒暢的感覺。

此句的注義,於、炎兩本均是“海闊天空”,豈非十分合適。

(5)虎吼猿鳴

虎吼震耳,猿嗚清越,都是“響亮”之借代詞。氣功修煉入靜到一定高層次,運用收視返聽,可響亮地聽到自己深長細勻的呼吸氣息的出入之聲,虎吼屬低音,猿鳴屬高音,“虎吼猿鳴”也就包括了所有的音頻,這其實也是與“西山懸磬”之空穀傳音有關的;虎猿均是強勁、充滿活力的生物,系暗喻肺功能之強健。

中醫認爲,氣之主爲肺,氣之根爲腎,腎雖爲水火之宅,但屬陰髒,所以腎精爲陰精。太極拳的內氣與內勁均屬人之氣,均爲腎精所化。生理探研證明:肺呼吸對內氣運行、內勁培養和應用關係重大,張三豐歌訣中的“哼哈二氣妙無窮”,就提示了肺呼吸對陰精所化之內氣內勁作用發揮的重要性,而肺功能培養的根本又在於陰精的培養,肺功能的培養也有助於陰精的培養。

所以,於、炎兩本中此句的注文“鍛煉陰精”,可謂是窺得了其中的奧秘。

(6)水清河靜

於、炎兩本均爲“泉清河靜”,將“水”改爲“泉”,應是出於修辭考慮,是爲了使“泉”與“河”對仗更爲恰當。因此,於、炎兩本中的“泉”應理解爲“水”。“水清河靜”爲互文,並有倒序修辭,應理解爲“河水清靜”,其中“河”字有三層含義,其一,表示“河車”,即古人對鍛煉外丹的原料鉛的稱呼,內丹家延用了外丹術的術語,將鍛煉內丹的原料內氣也稱爲“河車”,它有多種概念,有小河車、大河車、紫河車之分。其二,河爲有相當寬度之水流,暗喻氣行寬暢。其三,河必有源頭和出處,暗喻內氣是流動的,“河水清靜”即表示包括真氣、元氣等的內氣在體內的運行是清澈而寧靜如水的,有相當內視功夫的人能看到體內隨氣運行的內丹,也說明運行中的內氣是如清靜之水流的。

該句的注文,於本是“心沈神活”,炎本是“心死神活”,其中“心”,明顯是指“心猿意馬”之“心”,亦即雜念;“沈”有滅絕、消失之義,如《西遊記》八十八回:“衆鳥高樓萬籟沈”;“死”有熄滅、止息之意,如宋•陸遊《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詩:“破驛夢回燈欲死”,《荀子•大略》:“流言止焉,惡言死焉”,所以注文中的“沈”與“死”之意相同,都是指消失。“神”是指精神之虛靈,“活”,意爲有生氣、靈活,暗喻清醒。所以,“心死神活”和“心沈神活,均是指心理雜念消除而頭腦精神十分清醒,是太極拳和氣功高度入靜、內氣暢行時的精神狀態,即“心死神活”是“河水清靜”的基本條件並互爲因果,這兩句注文也可謂觸及到了內氣暢行的根本。

(7)翻江播海

於、炎兩本此句爲“翻江鬧海”。“翻”有趨向上之義,“播”有分流之義,而“鬧”有旺盛之義,如唐•嚴武《題巴州光福寺楠木》雲:“高枝鬧葉鳥不度。“翻江播海”與“翻江鬧海”都是互文,指的是奔騰旺盛、川流不息的江海,人體中最具有這種有形有色之水特徵的莫過於迴圈中的血液了。中醫認爲,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血的運行靠心的搏動,所以心主血脈;而血非氣的推動則不運行,所以氣血必同行;而氣爲肺所主,脾胃又爲氣血生化之源,所以血行與心、肺、脾關係密切,精與血又同源,血藏於肝,精血同源,所以血行又與肝腎有關;髒與腑互爲表裏,所以,人體的血循環與五臟六腑均有關係,“翻”、“播”、“鬧”均寓含充滿生機,有相當內視返聽功夫的人能在高度入靜中聽到全身血液旺盛流動的聲音,這既反映了功夫的境界,也反映了五臟的健全,尤其是反映了心功能的強健,這應是“翻江播海”和“翻江鬧海”的寓意。

此句的注文,於本是“氣血流動”,炎本是“元氣流動”,似以於本之注文較爲恰當。

(8)盡性立命

“盡性立命”爲古漢語之互文,應理解爲“盡立性命”,其中,“盡”之意爲完全,“立”之意爲成功,可見這“立”字爲使動詞,所以,該句之意爲:使性命雙修達到完全成功。“盡性立命”將歌訣前七句的內容悉盡包融其中,因此,是全首歌訣的命題和總結。

“性命”一詞原爲先秦學說中的一個重要哲學範疇,晚唐後,道教用作內丹學中的一個綱要性概念稱謂,有多種解釋,一般認爲性功是有關心(即精神)方面的功,以煉神爲主;命功則是人實體方面的功,以煉腎精爲本。內丹諸家都強調性命二者不可分離,如《玄膚論》指出:“性,命所主也。命,性所乘也。”意爲性是命的主宰,命是性的載體。“虛靈”是性功的主要內容,無論從太極拳經典拳理,還是從現代醫學角度分析,太極拳益壽延年的健身功效和從心所欲的武術功夫,其源或稱最基本關鍵的條件莫不是虛靈。

如楊氏古譜《張三豐承留》所言,“……延年藥在身,元善從複始,虛靈能德明,理令氣形具,萬載詠長春,心兮誠真迹”。人的健康和武術功夫都屬於“氣形”。楊氏古譜認爲,“氣形”源於理,理則源於德明,而德明則須“虛靈”,可見“虛靈”之重要。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認爲,上古時壽敝天地、無有終時的真人和中古時高夀的至人、聖人、賢人,莫不遵守“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概言之,就是“虛靈”。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人的中樞神經能對自身進行良性調整和修復以及開發啟動各種超常的功能,但莫不是以高度入靜爲必須的基本條件,太極拳所有宗師和泰斗無不十分重視“虛靈”,如李雅軒先生說:“虛靈爲功夫第一要訣。”(見陳龍驤等《楊式太極拳法精解》)馮志強先生在《陳式太極拳入門》中說:“心神虛靜貫始終,是習拳練功之首要,亦可稱之爲‘總綱’。”“虛靜的程度反映了習練者太極功夫的程度,太極功夫的提高取決於虛靜功夫的深入”。

另一方面,太極拳經典拳理也十分重視包括武術功夫在內的命功,如楊氏古譜《太極分文武三成解》,強調只文不武,或只武不文,最終只能達到下乘或小成。只有性命雙修,文武兼修,最終才可能達到上乘或大成。楊氏古譜既然將包括八五十三勢長拳在內的武事稱爲下乘,又在《太極體用解》中指出性命雙修的武事,“不得獨以末技云爾”。因爲性命雙修的結果可達到孫祿堂先生在《拳意述真》中所說的“靜坐亦如此,練拳亦如此,到此方知拳術與丹道一理也”的景況。即到此境界,練拳如靜坐,靜坐如練拳,文中寓武,武中寓文。太極拳必須堅持性命雙修,這無疑是末句“盡性立命”的含義。

此句的注文,於本是“神氣充足”,炎本是“神定氣足”。于本之注文爲互文,應理解爲“神氣充足”。其中,“神”顯然是廣義的,指人體生命活動的所有外在表現,即《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中所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神”;而“氣”則是指人所有組織實體的生理狀態,“神氣充足”指的就是生命力旺盛,這是性命雙修的一個重要目的。炎本注文之“神”顯然是狹義的,指中醫所說的“心主神志”之神,即人的精神意識。“定”是道釋兩家對高度入靜的共同稱謂詞,而“氣”則顯然是指人的生命力,“神定氣足”反映了性命雙修各自的側重追求達到了高層次,這兩句注文均語中肯綮。

三、結語

《授秘歌》或《太極拳真義》,給現代太極拳繼承者至少有兩個重要啓示:其一,現在,有不少人誤解了太極拳,把肢體活動當作了太極拳鍛煉的全部內容,太極拳的評判幾乎全盤參照西方自由體操的競技規則,太極拳的健身機理分析與舞蹈體操等活動的健身機理分析毫無區別,可相互悉數搬用,國外有人稱太極拳爲“東方芭蕾”,有的人聽了居然還沾沾自喜;另一方面,有些人則片面強調“太極拳的靈魂是技擊”,否認“益壽延年”是太極拳的創始初衷、宗旨和生命線,熱衷於與一般武術無異的擒拿跌摔踢打,致力於透支消耗體力的發勁,背離了楊氏古譜所反復強調的從沾粘連隨到懂勁的武事修煉,當然想獲得太極拳從心所欲的武術功夫實屬緣木求魚了。

這些事實反映了太極拳的真義正在遭受到令人擔憂的歪曲、誤導和抹殺。其二,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唐豪先生,由於誤解了《陳氏家乘》中“造”字的古義,否定此前所有太極拳宗師和陳氏先人的拳史觀,提出陳王廷創太極拳說,顧留馨先生還斷言:張三豐創太極拳說是始於1921年出版的許禹生著《太極拳勢圖解》一書中的附會臆說(見唐、顧《太極拳研究》),唐、顧之說顯然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極不嚴謹慎重的錯誤武斷。然而,現在仍有人企圖憑藉大家都知道的原因,竭力營造“三人成虎”的效果,妄圖撲滅總是壓不垮的傳統太極拳史觀,扶持錯誤的、毫無根據的陳王廷創太極拳說,試圖東山再起而至一統天下。這是所有維護歷史真實的正直人士所不能容忍的。

太極拳是中國之國粹,世界文化遺産之寶,太極拳的真面目和真實歷史應該昭彰於世界,太極拳的真義應該被人類繼承,這一歷史任務的完成和繼續,似乎並不太難,但顯然需要許多明智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太極拳復興任重而道遠!

資料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06b9b0100l0lp.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ear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