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禪定的條件:要離五蓋

修禪定的方法有很多種。按照我們佛教的禪定修法,不管修哪一種禪定,都要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和四禪這樣漸進地修上去。

要入定,就要具備一些因緣,就是當時要離五蓋。

所謂五蓋是:昏沉、掉悔、嗔、疑,還有貪欲。當這些煩惱沒有現前的時候,如果修法正確,都有機會入定。如果有這些煩惱在的話,就很難入定。除了煩惱的因緣之外,我們身體上有某些障礙,也會影響我們入定。

初禪的覺受

要入定,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覺受。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身心都很舒適,修法又很正確,那麼,他要入定之前會產生輕安的現象。即全身非常舒服,一般人的感覺是全身輕飄飄。

初學禪定的人,在入定前會有輕安現象:有些人會覺得身體越來越大,甚至整個身體都在膨脹,大到他會覺得充滿這個世間;有人會覺得身體越來越小,或身體浮起來。這些都是輕安的現象,這種現象過後,就會產生很快樂的感受,這都是入初禪前輕安的覺受。

在禪定裏,初禪、二禪、三禪都有不同的快樂感受,到了四禪就沒有樂受了。

入定的人一定會覺得全身很舒服很快樂,這快樂的感覺會使他身上原有的病痛等不舒服感消失。

另外,當他入定的時候,呼吸一定是非常均勻、非常舒適的,呼吸一定會變得微細。我們可以從這些現象,分辨出入定的一些情形。

根據經典說,入初禪會生起覺、觀、喜、樂、定五件事,稱為初禪五支,初學者入定時是分不清楚這五支的,所以初學者不必先理會初禪五支,以免分心。初學者可以從心念集中了、呼吸變微細了、身體非常舒服了,以這些現象來確定自己已經入定了。

另外,初入定的人往往有一種感覺,就是他從非常舒服的感覺中出來之後,會覺得忽然腳酸、麻、痛了;但是,在他出來之前卻不知道痛。為什麼呢?因為初禪只有樂受沒有苦受,所以,你靜坐到心念很平靜身體非常舒服的時候,一旦休息就感覺全身疼痛,這表示休息前你入了初禪。這是很多修禪定的人都有的經驗。

但是有些人不但不明白為何麻、痛,還會否定自己已經入定了呢!原因是被那些講經教的老師誤導了。那些法師不明白入定是怎麼回事,將入定講得很難很難,甚至於聽到你修禪定,他就會說小心著魔。

其實四禪八定,不是佛教專有的,外道也會的。為什麼我們佛教一講起禪定,就怕會修出問題呢?原因是沒有正確地去認識初禪到四禪是什麼。

入定不是等待機會

剛才說,入定過程有呼吸的變化,心念的變化,還有身體感覺受樂的變化。許多人不懂得怎樣利用這些變化來認識入定的道路。所以,都是先安坐,然後繼續坐、坐、坐,時間久了,他不知不覺地進入定裏面了。到底什麼時候入、怎麼入,他不知道。這樣的修行人往往認為必需坐得很久很久,總之,坐久了就一定會入定。其實坐久久而入定,就是不懂如何入定,他不知什麼時候入了定?也不知自己怎麼入。

懂得怎麼修定的人,要懂得如何入定與出定。不懂修定的人,即使入了定了也不知道是入了定,就那樣在那裏傻等。

很多出家人都能進入初禪、二禪、三禪,甚至有的出家人修到了四禪。他們的靜坐經驗是什麼呢?原來每一次他坐下來時,總想體驗他上一次靜坐的覺受,然後就等、等、等時間到了,他所期待的體驗又出來了,就如此入定了。大多數的出家人都是這樣的,期待上一次靜坐的體驗而入定,這就是他不懂得如何入定,就不信一瞬間也能入定。為什麼他不懂呢?原來很多人忽略了入定的過程,由於不觀察入定過程最重要的訊息,只好等待所體驗過定中的舒服感覺,當那體驗出現時他才認為:哎呀,我又在定裏面了。這說明他沒有觀察入定的過程,所以,他每次都不知不覺地入禪定。

二、入定最重要三事:心細、息細、樂受

在這次的禪定學習裏,要學習認識入定的過程。其實,過程很簡單。為什麼說很簡單呢?因為在禪定裏面,有快樂的感受,呼吸很細,心念也很微細。

就憑這三件事情,我們可以這樣說:當你入定時,呼吸一定是從粗變細、心念從粗變細、身體從沒有樂受變成有樂受。就是說,入定的過程中,至少有三件重要的事情在變,你要小心觀察它變化的過程。

如何觀察出入定時的三事變化要什麼時候觀察這三件事呢?

當你靜坐時,一旦覺得呼吸很細,沒有雜念,心念很平靜,全身有樂受出現時,你不要留戀在裏面,要快點退出來。

為什麼要如此呢?因為當你發現身體快樂,心念變細,呼吸變細的時候,你就能在退出時觀察它的變化。你會發現,心念變粗,呼吸變粗,快樂的感受在退。當樂受完全退時,你就快點再度集中,先想我要再度入定,然後再度集中于修法。如此,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原來的覺受。

也就是說,你剛剛從初禪下來,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初禪。你再度集中的當時,就快點注意觀察三件事的變化,呼吸變細,心念變細,還有樂受又出現了。這是非常重要的三件事,因為這過程就是入定的道路。

所以要你去觀察心念怎麼從粗變細,呼吸怎麼從粗變細,怎樣從沒有樂受變得有樂受。這就是你自己要去認識的道路,什麼時候觀察此三件事?時機(火候)就是當呼吸很細,沒有雜念,心念很平靜,全身有樂受時。

每次一靜坐,你就要想:啊,我現在就要入定了!初學者一般是做不到的。你必須坐一段時間,坐到樂受快出來了、沒有雜念了、心念微細了、呼吸微細了,這時候快點退出來。一退出來了你就想:啊,我現在就要入定了!這時你一定辦得到。在入定過程要觀察三件事在變化:心念、呼吸和樂受。

重複練習出入定過程

這樣小心重複觀察入定三件事情:心念、呼吸和樂受,你就會懂得原來入定過程是這麼回事。

必須重複訓練,上去,下來。再上去,再下來,做越多次越好。以後,你就會越來越快地入定。

一般人不懂得重複訓練入定,只會貪著樂受而住在定中的樂受而不想出來,一直呆,呆到定力退了才出來,如此修定者能入定卻不懂怎麼入。

所以,任何人初入禪定,千萬不要一入了定就不出來。應該是一進去就快點出來,然後,再快點進去快點出來。一直重複做,做到你很熟練了,很清楚如何入定後,才來加強定力,所謂加強定力就是進去了不要馬上出來。

在練習加強定力時,要在定裏多久呢?初學者入初禪千萬不要太久,五分鐘就好了。在裏面呆五分鐘就要出來,但是不要下座,然後再進去五分鐘後出來。

為什麼呢?因為在初禪裏呆得太久,心念可能會更細而離開初禪。甚至於深入到更高禪定,呼吸更細,心念更細,也更快樂。於是你對初禪心念的粗細混亂不清。

也就是說練習加強初禪定力時,他在入初禪半小時內,要出入定六次。這樣不但修了半小時的初禪,而且懂得出懂得進。當每次出入定五分鐘做得很熟悉,很有把握了,你就去入定十分鐘或者十五分鐘。

十五分鐘有把握了,你就去坐一小時。就這樣地加強定力。當你覺得這個定很穩固了,然後才能設法進入另外一個禪定。這就是所謂入定的技巧。

三、解除入定的障礙

剛才說修禪定有一些障礙。一個是五蓋的煩惱,另外是身體的某些障礙。

氣脈阻塞——造成身上的疼痛

關於身體的障礙,一個在胸前,一個在後背。

在靜坐的時候,身體裏會有氣的運轉。就是說,當你精神專注在你所觀的境時,你必然會全身放鬆。身體一放鬆,你身體的氣就會運轉起來。氣功師會說是在練氣功。其實不是,我們在專注修定。

但是因為你的心專注在一個境裏面,對身體不理會,你的身體就會放鬆,身上的氣就會運轉起來。當它運轉的時候,如果你身上有一些氣脈阻塞,氣運轉到那裏就會疼痛。於是禪定就修不好。

一般受寒的阻塞都在後背,一般呼吸或心理的問題會造成前胸阻塞。憂鬱、勞心、嗔心等就會感覺胸口悶。

還有一個就是胃的部位,有些人胃寒,他坐到一定時候就會打嗝。

當你靜坐到身上氣感發動時候,若身上有疼痛,而不是酸痛,表示你靜坐坐的好。

為何說好?原因是身上有病痛,你平時不知道,你靜坐的時候,氣要打通病灶而痛。

你要去處理病痛,如果你不去處理,氣就會干擾你。

如果你不去處理它而每天堅持坐,慢慢的也會自動打通,但是要花很長的時間。

如果你們發現任何的疼痛,都要將它處理掉,不要認為出現病痛是老師教錯,或者是修錯。

過去在靜坐時若受到驚嚇,以後每次靜坐就會胸前痛,你要找醫生或者氣功師幫你調理,以免繼續干擾靜坐。

要記得,在靜坐的時若受驚嚇,不要立刻就睜眼動身。應該靜下來,吞口水或者將氣引到丹田,過後找人處理。

背後有幾個部位,就是會陰、命門、肺腧、大椎、玉枕等。靜坐時會有氣通過這些脈輪穴位,如果這幾個部位阻塞會造成一種冷熱現象。

當氣自動調理過去造成的病灶而痛,說明你靜坐有進步,所以說坐久出現痛是好事,不明白的人就會因痛打退堂鼓。

頭上留氣——久了造成頭痛

大多數人靜坐幾天後太陽穴和眉心這一帶痛脹,這是靜坐時不小心造成的。

為什麼呢?因為靜坐時氣會升到頭上,很多人沒有覺察有氣留在頭上就休息了,一次留一點點,用功幾天後,就會疼痛。

情況嚴重時,嘴唇裂,舌頭生瘡,睡不著,虛火上升。這些都是氣留在頭上造成虛火病氣。

好多出家人都遇到這方面的問題,自己被氣幹擾成病,對修煉時的氣無知而修成“虛火外道”,卻罵氣功是外道。

所以,每次靜坐之後,頭上某些部位會有氣,你如果有把握處理這些氣的話,可以用任何方法處理,處理氣的阻塞是不分佛道或外道的,外道有好辦法也可以採用。

不然的話,最好循古人的規矩,靜坐完了之後,先搓熱手掌,以爪梳頭、以掌洗臉、以指按摩身體手腳。

按摩的時候要注意,不要立刻睜開眼睛。按摩完了之後,才能睜開眼睛。按摩就是讓你將積在頭上或身上的氣疏散掉。

另外有些人,靜坐完了就去睡覺,這是要不得的。這樣容易造成頭疼。

如果這些問題你都懂得處理,你就不會被氣幹擾。不然,你靜坐到最後,你會因周身不舒服而心灰意冷。

靜坐到了一定時候,敏感的人都會發現有氣在運轉,大多數人都經驗過太陽穴會發漲。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我們修心養性會產生清淨的氣,貪嗔淫欲會產生汙濁的氣,清淨的氣向頭上升,越清淨的氣升得越高。汙濁的氣往下降,越汙濁的氣降的越低,最高到頭頂百會穴,最低到小腹下的會陰穴。

所以當心念清淨到接近初禪的時候,你身上清淨的氣就會升到眉毛的這個水準。是一個水準,不是眉心一點。

在二禪的時候,會有一股清淨的氣升到發際這一帶,就是頭髮和額頭之間。

在三禪的時候,會有一股清淨的氣在百會裏。

如果你到四禪,那股氣就會在頭頂外面了。

細心的修禪定者都會發覺這種現象,就是靜坐後這幾個部位會有氣。因為不瞭解這種現象,所以不曉得處理這些氣,造成有些人會有不同部位的頭疼。

回歸平時狀態——下座前要按摩頭和身體

你每次靜坐完了,一定要讓這些氣降下來。有些人很敏感,他會知道,有些人不敏感就不知道。不敏感的人靜坐之後,要好好的按摩,以避免氣留在頭上。

如果你用按摩處理不了,就要做一些觀想,觀想氣慢慢地從頭上降下來。你可以用手掌心面對自己的頭慢慢地慢慢地向下拉。向胸前中間拉,拉到丹田,重複做這個動作。

如果還是不行的話,你可以拍打來處理留在頭上的氣,用空心掌拍打。拍後會覺得你頭上的氣粘在手上,要將它甩掉。

如果這些你都懂得處理,要進禪定是不難的。

有些人已經坐很久了,雖然沒有什麼雜念了,總是不能入定,沒有樂受。為什麼呢?多數原因是身體有病,造成心無力集中,於是沒辦法入定。因為禪定是很強的心力集中,如果心力集中達不到相當強度,就沒辦法入定。也就是說你的心力無法集中到所需要的能量,所以,身體比較虛弱的人,靜坐前就要吃一些補氣的藥。

 

轉載自http://tw.myblog.yahoo.com/jjtaigi/article?mid=5900&sc=1#590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ear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