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複習四個方向的左攬鵲尾和右攬鵲尾,雖然大致上已經學會,只是記得不牢靠。考慮等動作更純熟與正確後請人幫我錄影起來,這是最快最有效的備忘錄。

課後在回憶行功(經步)時發現又忘了,趕快再翻翻先前寫的格文,大致重點有:前進時兩腳先直併→左腳上步(直)→弓步→後坐→外擺;後退時則右腳往後直接外擺→後坐→左腳擺正→左腳往後直接外擺→後坐→右腳擺正→右腳往後直接外擺…

比較不解的是,後退時好像無弓步用武之地,有點疑惑前腳外擺轉正後不須再弓步一下再後坐才往後踏嗎?待釐清。

熊經,兩腳須相隔一肩半。熊經,愈做愈沒底,總覺得尚未抓到要領。

外擺(通常45度)的相對動作稱為扣腳(通常45度)

發現在家練習後,視線會有些模糊,原本已有的飛蚊症再次出現,但是過一段時間就好轉。

在整理三天前的舊報紙看到有一位投顧主管年方45已是資深太極拳教練,源於大學時代的一次意外摔到脊椎,剎時兩眼失明,幸運的是現場剛好有一位太極拳大師當下發功為他灌氣,在內力運行下竟救回雙眼,這位主管已能為別人發功灌氣,甚至同時為兩人灌氣。

太極、氣功密不可分,屬內家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ear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