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兩天星期六、日,國中基測。

Pedro陪我一起去練易筋經,他已將全部的順序、名稱、動作記熟,所以我有了個人專屬的易筋經教練,幫我複習並修正。

我們學的易經筋如下:

起勢

1.拱手當胸。2.兩臂橫擔。3.掌托天門。4.摘星換斗。5.出爪亮翅。6.倒拽九牛尾。7.九鬼拔馬刀。8.三盤落地。9.青龍探爪。10.臥虎撲食。11.打躬擊鼓。12.昂頭掉尾。

林教練在講義後面再加上十二式主要是收功之用,成為二十四式:

13.起身獻杵。14.正提打恭。15.橫肱正立。16.獨步葦洲。17.御風著步。18.野馬奮蹄。19.腳踏蓮花。20.插足騰空。21.十字通關。22.順氣歸田。23.佛光普照。24.醍醐灌頂。

不過,後面這十二式尚未學到。

劉教官帶我們練了兩回的十二式易筋經,不少人汗流浹背。

目前對下面幾個功法較好奇:

九鬼拔馬刀,食指按住後腦勺的風池穴再轉動脖子,很想等訂購的易筋經簡體書到貨後好好研究這個動作的原理以及名稱的由來。

臥虎撲食,有一點形意拳的意味,學老虎大喝一聲格外有趣。

打躬擊鼓,掌根貼耳門,食指彈過中指敲打後腦咚咚咚共六下,為什麼是六下?這般彈打後腦的作用與原理又是什麼呢?

昂頭掉尾,最後的身體前彎,兩掌心貼地,後腳跟抬起再重重著地七次,感覺對身體有很好的作用,可是怎麼個好法呢?為什麼是七次?

希望我的「好奇」,可以讓自己更「好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phiear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